从扑克中学习人生道理这个系列的文章共分为七个部分,讲的是我们为了掌握扑克而学到的东西还可以在扑克之外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
假设我抛硬币10次,每次都是人头面朝上。下一次抛硬币时人头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听到这个问题,你的白眼可能要翻上天了,因为这个思维试验你肯定已经听过不下十几遍了,而且知道答案永远都是50%。但是如果我告诉你答案并不是呢?
在刚刚问问题时,我故意遗漏了一个关键词没说,那就是“公平”。这枚硬币是“公平的硬币”,意味着抛出人头面和花面的概率是相同的。当然,问这个问题好像有点莫名其妙:这个试验的前提是硬币抛出两面的概率是五五开,然后我又问抛硬币的概率是多少。
我们都知道,这个思维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解除人们的一个认知,认为五五开的概率就意味着结果也是按照五五开来分配的。但是硬币在过去抛出更多的人头面,并不代表它就“欠”你花面了。
事实上,世界上并没有完全完美的公平硬币。如果一枚硬币用某种方式抛出了很大的样本量,你可能会相信有谁在操纵结果。不过,就算忽视这个可能性,正常的硬币两面的雕花设计也是不同的,这意味着两面的金属分配并不平均。即使特制一枚公平的硬币,还要考虑制作上的缺陷,以及抛硬币的人的技术导致多抛了其中一面。
假设你相信硬币并没有故意设计为不公平,那么就不该认为下一次抛出人头面的概率大于50%。但是,你连续抛出的人头面越多,之后再抛出人头面的概率其实会多一点点。如果你要就同一枚硬币抛出两面的机会赌钱的话,更合理的办法是赌过去出现次数更多的那一面。
迷信和理由
从这个角度来看,抛硬币这个思维试验跟生活中很多事非常像。这个世界并非由“公平的硬币”组成,上面清晰标明了概率。这个世界充满了复杂的事和复杂的人,他们的行为取决于无数的变量。我们要穿过纷乱,先从简单的设想开始(比如硬币抛出人头面和花面的概率相同),然后在新的证据出现后再更新这个简单的设想。
可惜,在选择这些设想和更新设想时,许多人容易犯两个错误。
大部分人,尤其是没接受过很多正统教育的人,容易依赖自己的本能。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说过,本能容易让我们产生迷信。有些单纯依赖本能来预测结果的人,容易根据少量的观察过快做出设想,然后对这个设想投入过多的执念。然后他们会成为正式性偏见的受害者,阻碍他们根据新的信息更新设想的能力。
不过,迷信思想并不是唯一出错的地方。有些人学会了要用批评的眼光进行思考,但在进行科学证明时走了极端。他们要求事情一定要被证明完全正确了才能接受,对自己的经历和别人的经历重视不够,除非这个证据满足了他们证实的标准。
“统计显著性”是科学论文的事,“合理怀疑”这个概念则最好留在法庭。除了这些专门的领域,要求事情必须100%肯定是真的才能接受,说明你并没有有效使用生活中的经验,你成了“只会读书不会生活的书呆子”。
幸运的是,在本能和理性之前存在一个中间地带,那就是直觉。培养直觉让我们的本能在现实中得到检验,同时提醒理性的大脑,这些本能的存在是有原因的。找到两者之间最好的点很难,但有一个简单的数学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贝叶斯定理
贝叶斯定理的公式相当简单,但蕴意深刻。它能让你知道,到什么程度应该根据新的信息来更新原有的概率。这样抽象地说你肯定很迷茫,所以我们先举个具体的例子,然后再看公式。
扑克玩家互相之间总在借钱。这是一项工作,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应付波动是很困难的,如果你不愿意借钱给别人,别人也不会借钱给你。但是,骗子和人渣很多,你借出去的钱总有收不回来的风险。
在很多情况下,骗子不会骗第一次就跑。他们通常会先借几次然后还几次。不过,借完钱就失踪这种现象还是有迹可循的,典型的标志就是拖到很晚才还。不过,诚实的人也会因为超出控制的因素而晚还钱,所以你一定很好奇,该如何根据第一次借钱晚还这件事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骗子呢?贝叶斯定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可以对以下概率做出合理的猜测,就能计算出这个概率:
● 任何一位扑克玩家是骗子的概率(也就是这个群体中有多少百分比的人已经欺骗或将要欺骗别人)
● 晚还钱这件事整体上发生的频率
● 骗子晚还钱的频率
请注意,尽管我们需要三个概率来计算一个概率,看起来好像更难了,但这些通用的概率是可以通过在扑克圈的经验和听过的故事来估计的。相反,如果这是我们第一次跟不熟的人有金钱上的往来,我们对他是骗子的概率并没有直接的信息,这就是贝叶斯定理起作用的时候了。
我们假设10%的扑克玩家曾经骗钱或将要骗钱,扑克圈内借钱晚还的整体频率是15%,骗子晚还钱的频率是45%。
因此我们认为这个人是骗子的先验概率为10%,假设这个骗子会晚还钱,我们再看怎么算。这个逻辑很简单:从45%到15%,我们估计骗子晚还钱的可能性是整体人群的三倍(包括骗子和非骗子)。因此,我们把先验概率乘以3,所以这个不熟的人将来欺骗我们的概率现在是30%。
我们可以把贝叶斯定理写成如下公式:
P(A|B) = P(A) x P (B|A) / P(B)
P(A)和P(B)是A和B单独发生时的整体概率。P(A|B)指的是当我们知道B时,A的发生概率,P(B|A)是当我们知道A时,B的发生概率。
我说过抽象来看会很难懂,下面举一个例子,你一定就明白了。
贝叶斯和赌注经纪人
尽管这个系列的文章说的都是从扑克中学到的人生道理,但我在这里必须简短插一句,贝叶斯定理在体育博彩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如果你想预测一位击球手击中投手的概率,只看他们过去的交战历史就太天真了。相反,他们直接对垒的击球记录应该根据他们各自的记录进行调整,同时还要考虑一些常见的概率,比如惯用左手的击球手在对抗惯用右手的投手时,整体表现怎么样。
赌注经纪人和职业选手都会明确使用这种思考方式,今天一般都会用计算机来算。
扑克中的贝叶斯直觉
当然,在生活中,或是牌桌上,没有人会真的拿个笔记本和计算器来运用贝叶斯定理。但是那些培养出良好直觉的人会时刻在无意识地情况下运用贝叶斯的逻辑。当我们第一次遇到一个人时,我们权衡被骗的风险和借钱的社交利益,然后认为钱值得借。如果他们第一次借钱并没有及时归还,然后第二次来借钱,我们就要用贝叶斯的方式来修订风险,重新进行评估。
很自然,这种思考对于培养在牌桌上的读牌能力超级重要,尤其是在牌桌刚坐下的前几圈。也许在桌上的第一手牌,中间位置的玩家对枪口位的开池3-bet,但这手牌并没有摊牌。你当然不能就此认定他就是激进玩家,毕竟就算是最紧的玩家也有可能偶尔拿到AA,而且许多人会说现在就有这种读牌也太早了吧。但是如果你对桌上的玩家很熟悉,应该能估计出你可能会撞到多少激进的玩家,这些人对前面位置的开池3-bet的概率有多大;如果你好好利用直觉的话,就能得出这个人将来打得激进的概率了。
当然,当你把多方的资源进行整合时,得到的直觉会更可靠,而这些资源单独并不算靠谱。假设这位年轻的玩家脖子上挂了一副昂贵的耳机,在跟邻座的伙伴交谈,他面前有一大堆低面额的筹码。在他3-bet后,把这些信息整合到一起,你能更加肯定他很激进。如果他是一位中年的白人男子,筹码更少,在自说自话自己遭遇的爆冷故事,那么这次他的3-bet可能就得不到证据的支持,你必须多看几手牌才能得出他是否激进的结论。
生活中的贝叶斯直觉
在牌桌上的第一圈读牌和成年人在生活中采用的贝叶斯直觉之间有个有趣的相似点,不过人们似乎并未意识到。我想说的就是“相亲”。
这个场景并不浪漫,你和坐在饭桌对面的人都在根据观察到的细节和生活经验的对比,在头脑中默默计算着概率,互相推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不管你是无意识还是半意识,你在和陌生人相亲时都会这么做。
相亲时的闲聊并不全是无关紧要的。你询问对方的工作、家庭关系甚至所养宠物并不全是为了消除尴尬,而是想从她的回答中大致了解她的个性,再利用你的贝叶斯直觉来填补细节。如果她说她是会计,你对她个性的推断和她说她是舞蹈家或社工时就会完全不同。如果她养了一只猫,你可能认为养猫的人和养狗的人不一样,跟养爬行动物的人又不一样,跟完全不养宠物的人也不一样。你还会去留意身体上的细节,尤其是衣着和个人品味,因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人们都会通过这种方式表露出自己的个性。
当然,这种技能和在牌桌上培养读牌一样需要实践,有大量相亲经验的人会很擅长做这件事。经常闪电约会和玩Tinder的人能从几十项繁杂的事实、几张相片甚至一次简短的面对面中,就迅速得到他们想知道的大部分信息。
这种技能还能帮助你做其他事:比如在找工作时评估办公室的环境,在考虑搬家时看看喜不喜欢这座城市或这个小区。根据自己的气质和人生观,你在处理问题时可能更喜欢采用跟体育博彩、牌桌读牌或评估相亲对象同样的方法。不过,从本质上来说,所有这些都能归结为同一件事,那就是运用你的直觉,在本能和理性的评价中找到正确的平衡。
评论 0条